《深化高校學科專業結構改革 服務産業創新發展實施方案(2022-2025年)》政策解讀新聞發布會

發布時間:2022-07-14作者:安徽教育網設置

7月13日下午,省政府舉行《深化高校學科專業結構改革 服務産業創新發展實施方案(2022-2025年)》政策解讀新聞發布會,省委教育工委副書記、省教育廳廳長趙振華,省教育廳副廳長儲常連到會,介紹相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省委宣傳部新聞發布處處長汪晔宇主持發布會。

為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進一步深化我省高校學科專業結構改革,推動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為“科創+産業”發展夯實人才基礎,提升服務支撐産業創新發展能力的總體工作部署,近期,省政府印發了《深化高校學科專業結構改革服務産業創新發展實施方案(2022-2025年)》(以下簡稱《實施方案》),對構建符合社會經濟發展的高等教育體系和學科專業體系,促進我省産業轉型和升級,推動新形勢下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進行了一攬子的制度設計。

《實施方案》從3個方面明确了目标任務。

一是高校層次類型結構日趨合理,與經濟社會發展匹配度顯著增強。“雙一流”建設高校支撐科技創新策源地的能力大幅提升;行業特色高水平大學的核心競争力明顯提升,争創2個以上全國重點實驗室、10個以上部委或省重點科技創新平台;應用型高水平大學向深度轉型,力争新增2所應用型本科院校、3個碩士學位授予單位;技能型高水平大學辦學水平顯著提升,建成5所“雙高計劃”學校,推動若幹技能型高水平大學進入“雙高計劃”行列。

二是學科層次水平明顯提升,對安徽創新改革發展的支撐度顯著增強。力争Ⅰ類高峰學科達到國内學科排名前10%;Ⅱ類高峰學科達到國内學科排名前30%,其中10個Ⅱ類高峰學科達到國内學科排名前20%;參與評估的Ⅲ類高峰學科全部進入全國學科評估榜單,半數以上達到國内學科排名前50%。

三是學科專業結構進一步優化,與産業結構契合度顯著增強。到2025年,服務十大新興産業的學科專業比例達到70%以上,人才資源總量達到200萬人,其中,高層次人才超2.5萬人、應用型人才超70萬人、技術技能型人才超35萬人。力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合肥工業大學畢業生留皖率逐步達到40%。

圍繞上述目标任務,《實施方案》聚焦5個方面提出了21項具體舉措,并從3個方面就組織保障予以明确

具體來看,主要有以下4個特點:

一是體現服務産業創新發展導向。圍繞提升教育鍊、人才鍊與創新鍊、産業鍊的匹配度,就高校學科專業建設提出針對性目标和舉措。比如“增設服務十大新興産業發展和重大民生急需的本專科專業點1000個”“服務十大新興産業的學科專業比例達到70%以上”“建成50個現代産業學院”。

二是體現争先進位要求。在總體目标和具體目标的設定上,堅持“奮力跳一跳”。比如在人才方面,提出打造100人左右的高峰學科帶頭人隊伍;省屬高校每年引進1000名左右青年博士;每年遴選300名左右優秀博士到省屬高校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工作站學習和工作。

三是體現系統集成思維。與教育部等三部委深入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若幹意見、我省高峰學科建設五年規劃、高等教育結構優化部省共同行動方案、學科專業體系改革實施意見、支持高校學科建設若幹政策相銜接,體現了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四是體現開門制定文件。落實省政府主要領導指示精神,注重運用市場的邏輯、資本的力量和平台的思維,吸納科大訊飛、長鑫存儲等頭部企業參與文稿的起草,聽取行業企業的意見建議。會同十大新興産業工作專班對“十四五”人才的需求進行預測,制定十大新興産業人才培養行動方案。面向“雙一流”高校、行業特色型高校、科研院所,應用型本科高校,技能型高水平大學分别召開三場座談會,動員、組織全省高校編制本校《實施方案》。

答記者問

安徽衛視記者:《實施方案》提出“力争Ⅰ類高峰學科達到國内學科排名前10%;Ⅱ類高峰學科達到國内學科排名前30%,其中10個Ⅱ類高峰學科達到國内學科排名前20%;參與評估的Ⅲ類高峰學科全部進入全國學科評估榜單,半數以上達到國内學科排名前50%”的目标,請問為了實現上述目标,《實施方案》對加快提高我省高校學科建設水平提出哪些具體舉措?

省委教育工委副書記、省教育廳廳長趙振華:一是加快高峰學科建設。高質量實施高峰學科建設五年規劃,構建支撐服務科技創新策源地的高峰學科群。支持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地球物理學、生物學、科學技術史、材料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核科學與技術、安全科學與工程世界一流學科建設。支持合肥工業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安徽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世界一流學科建設。支持安徽理工大學安全科學與工程及其他高水平大學相關學科創建A類學科。

二是加強基礎學科建設。高起點前瞻性布局支撐國家原始創新和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學科專業。積極對接教育部“高等學校基礎研究珠峰計劃”“頂尖學科建設計劃”,積極争創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國家基礎學科研究中心,布局建設若幹省級基礎學科研究中心。支持高校持續加強已有基礎類博士一級學科建設,支持高校争取将基礎類碩士一級學科提升為博士一級學科,争取培育一批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基礎類碩士一級學科。

三是優化應用學科布局。深化應用學科與行業産業、區域發展對接聯動,加強專業學位點建設,引導高校重點布局先進制造業、能源交通、現代農業、生物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航天航空、現代服務業等社會需求旺、就業前景廣、人才缺口大的應用學科專業。支持科研院所與行業企業深度參與學科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構建政産學研用金深度融合的協同育人機制。通過人才聯合培養、平台共同培育、項目聯合攻關等方式,推動高校豐富學科專業内涵,改進教育教學内容與方式,提升快速響應需求能力。

四是強化新興交叉學科建設。建立新興交叉學科發展引導機制,實施新興交叉學科建設培育計劃,探索學科交叉融合發展新方式。打破學科壁壘,以人工智能、集成電路、國家安全、國家治理、儲能技術、生物醫藥、航天航空等為重點,着力布局培育一批新興交叉學科。推進“人工智能+學科群”建設,構建人工智能領域人才培養體系和科技創新體系,促進傳統優勢學科智能化應用,推動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強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學科建設,積極争創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大力推進基礎學科與應用學科、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的交叉融合,促成多學科協同攻堅,在前沿和交叉學科領域培植新的學科增長點。

五是扶強特色學科。“雙一流”建設高校及行業特色高水平大學聚焦工業“四基”突破和應用,集中力量建設一批特色學科。地方應用型高水平大學重點發展高新技術類和複合型、應用型學科。“雙高計劃”學校、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學重點建設一批面向現代産業體系的特色專業集群。保護和發展中醫、中藥、考古學、徽學、非遺、詩學、戲曲等具有重要文化價值和傳承意義的冷門學科。

安徽日報記者:《實施方案》在建立學科專業動态調整機制方面有哪些具體措施?

省教育廳副廳長儲常連:一是健全基于人才需求預測預警的學科專業調整機制。圍繞十大新興産業,建設省級人才需求預測預警系統。健全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統計分析與發布、跟蹤調查與反饋制度,定期公布緊缺學科專業名單和就業去向落實率低的學科專業名單,為學科專業設置調整提供依據。

二是強化學科專業增設的需求導向。面向重點戰略需求和戰略必争領域,加快布局支撐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的學科專業。圍繞培育壯大十大新興産業、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産業,分類引導高校優先設置新興産業發展、重大民生急需、填補我省空白點的學科專業。堅持跨界、融合發展理念,創新服務産業發展的開放辦學模式,與領軍企業、科研院所、産業聯盟等合作聯辦一批新型學科專業。

三是加大學科專業存量調整力度。完善學科專業“預警清單”制度,健全學科專業退出機制,對需求不大、水平不高、效益不好、競争力不強的學科專業實行限招、隔年招生、停招等措施。對不适應經濟社會發展、偏離辦學方向、辦學水平低、脫離社會需求的學科專業點予以退出。持續推進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動态調整。

四是加強傳統學科專業改造升級。發揮傳統學科專業師資力量強、辦學經驗豐富、教學資源充裕等優勢,加強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加大專業課程體系和教學内容适應性調整,實現傳統學科專業新發展。

安徽交通廣播記者:對提高我省高校科研創新能力水平及加大科技成果轉化力度這一需求,《實施方案》有沒有考慮?

省教育廳副廳長儲常連:一是構建高校科研創新平台體系。加強高校科研創新平台體系總體設計和統籌布局,積極争取國家級平台,建設省部級、廳局級、校級等特色優勢明顯、梯次銜接互補的科研創新平台體系。加強科研創新平台績效考核,建立動态調整和滾動支持機制。

二是組建新型産業共性技術研究中心。堅持應用需求、未來導向、融合發展,建設一批産業共性研究平台。圍繞創新服務十大新興産業發展,整合政府、高校、科研院所、省十大新興産業推進組工作專班、行業商協會、企業等多方資源,建設30個區域新型産業共性技術研究中心,并向皖北地區、大别山革命老區傾斜。

三是培育發展國家級研發平台。支持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建設科技産業組織學院。整合省内高校科研資源,選準主攻方向,謀劃培育1-2個承載國家使命、代表國家水平的重大創新平台。支持省屬高校參與國家大科學裝置集中區和國家實驗室建設。加快推進國家級技術創新中心、産業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等平台建設。

四是布局省級科研創新機構。推動高校與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能源研究院、大健康研究院深度開展協同共建。聚焦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等關鍵核心技術,建設一批多元主體投入、市場化運作的省級研發機構,在省屬高校加快布局省級重點實驗室。

五是推進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建設安徽省高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心,實行“企業出題、政府立題、高校和科研院所解題、市場閱卷”,推動高校與各市共建科技成果轉化中心。支持高校教師科研人員和具備條件的研究生注冊登錄“羚羊”工業互聯網平台,為企業提供點對點的科研服務。

(原文有删減)

返回原圖
/

XML 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