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2018〕5号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教委)、财政廳(局)、發展改革委,新疆生産建設兵團教育局、财務局、發展改革委,有關部門(單位)教育司(局),有關高等學校: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加快“雙一流”建設,根據國務院印發的《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和教育部、财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印發的《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教育部、财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制定了《關于高等學校加快“雙一流”建設的指導意見》,現予以印發。
教育部财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
2018年8月8日
關于高等學校加快“雙一流”建設的指導意見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内涵式發展,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提升我國高等教育整體水平,根據《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和《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制定本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緊緊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以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為核心,以高等教育内涵式發展為主線,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緊緊抓住堅持辦學正确政治方向、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和形成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三項基礎性工作,以體制機制創新為着力點,全面加強黨的領導,調動各種積極因素,在深化改革、服務需求、開放合作中加快發展,努力建成一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标杆大學,确保實現“雙一流”建設總體方案确定的戰略目标。
(二)基本原則
堅持特色一流。紮根中國大地,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傳承創新優秀文化,積極主動融入改革開放、現代化建設和民族複興偉大進程,體現優勢特色,提升發展水平,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瞄準世界一流,吸收世界上先進的辦學治學經驗,遵循教育教學規律,積極參與國際合作交流,有效擴大國際影響,實現跨越發展、超越引領。
堅持内涵發展。創新辦學理念,轉變發展模式,以多層次多類型一流人才培養為根本,以學科為基礎,更加注重結構布局優化協調,更加注重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更加注重資源的有效集成和配置,統籌近期目标與長遠規劃,實現以質量為核心的可持續發展。
堅持改革驅動。全面深化改革,注重體制機制創新,充分激發各類人才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和高校内生動力,加快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動态競争的體制機制。
堅持高校主體。明确高校主體責任,對接需求,統籌學校整體建設和學科建設,主動作為,充分發掘集聚各方面積極因素,加強多方協同,确保各項建設與改革任務落地見效。
二、落實根本任務,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三)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辦學方向
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必須堅持辦學正确政治方向。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把“四個自信”轉化為辦好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自信和動力。踐行“四個服務”,立足中國實踐、解決中國問題,為國家發展、人民福祉做貢獻。高校黨委要把政治建設擺在首位,深入實施基層黨建質量提升攻堅行動,全面推進高校黨組織“對标争先”建設計劃和教師黨支部書記“雙帶頭人”培育工程,加強教師黨支部、學生黨支部建設,鞏固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意識形态領域的指導地位,切實履行好管黨治黨、辦學治校主體責任。
(四)引導學生成長成才
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着力培養一大批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深入研究學生的新特點新變化新需求,大力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和國情教育,抓好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不懈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使黨的創新理論全面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實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深化“三全育人”綜合改革,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實施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新計劃,大力推動以“思政課+課程思政”為目标的課堂教學改革,使各類課程、資源、力量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發揮哲學社會科學育人優勢,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引導。實施高校體育固本工程和美育提升工程,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和藝術審美素養。鼓勵學生參與教學改革和創新實踐,改革學習評價制度,激勵學生自主學習、奮發學習、全面發展。做好學生就業創業工作,鼓勵學生到基層一線發光發熱,在服務國家發展戰略中大顯身手。
(五)形成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
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準,一體化構建課程、科研、實踐、文化、網絡、心理、管理、服務、資助、組織等育人體系,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貫通人才培養全體系。突出特色優勢,完善切合辦學定位、互相支撐發展的學科體系,充分發揮學科育人功能;突出質量水平,建立知識結構完備、方式方法先進的教學體系,推動信息技術、智能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構建“互聯網+”條件下的人才培養新模式,推進信息化實踐教學,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實現優質教學資源開放共享,全面提升師生信息素養;突出價值導向,建立思想性、科學性和時代性相統一的教材體系,加快建設教材建設研究基地,把教材建設作為學科建設的重要内容和考核指标,完善教材編寫審查、遴選使用、質量監控和評價機制,建立優秀教材編寫激勵保障機制,努力編寫出版具有世界影響的一流教材;突出服務效能,創新以人為本、責權明确的管理體系;健全分流退出機制和學生權益保護制度,完善有利于激勵學習、公平公正的學生獎助體系。
(六)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率先确立建成一流本科教育目标,強化本科教育基礎地位,把一流本科教育建設作為“雙一流”建設的基礎任務,加快實施“六卓越一拔尖” 人才培養計劃2.0,建成一批一流本科專業;深化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進一步明确不同學位層次的培養要求,改革培養方式,加快建立科教融合、産學結合的研究生培養機制,着力改進研究生培養體系,提升研究生創新能力。深化和擴大專業學位教育改革,強化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大力培養高精尖急缺人才,多方集成教育資源,制定跨學科人才培養方案,探索建立政治過硬、行業急需、能力突出的高層次複合型人才培養新機制。推進課程改革,加強不同培養階段課程和教學的一體化設計,堅持因材施教、循序漸進、教學相長,将創新創業能力和實踐能力培養融入課程體系。
三、全面深化改革,探索一流大學建設之路
(七)增強服務重大戰略需求能力
需求是推動建設的源動力。加強對各類需求的針對性研究、科學性預測和系統性把握,主動對接國家和區域重大戰略,加強各類教育形式、各類專項計劃統籌管理,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完善以社會需求和學術貢獻為導向的學科專業動态調整機制。推進高層次人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不同層次學生的培養結構,适應需求調整培養規模與培養目标,适度擴大博士研究生規模,加快發展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加強國家戰略、國家安全、國際組織等相關急需學科專業人才的培養,超前培養和儲備哲學社會科學特别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相關人才。進一步完善以提高招生選拔質量為核心、科學公正的研究生招生選拔機制。建立面向服務需求的資源集成調配機制,充分發揮各類資源的集聚效應和放大效應。
(八)優化學科布局
構建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學科體系。立足學校辦學定位和學科發展規律,打破傳統學科之間的壁壘,以“雙一流”建設學科為核心,以優勢特色學科為主體,以相關學科為支撐,整合相關傳統學科資源,促進基礎學科、應用學科交叉融合,在前沿和交叉學科領域培植新的學科生長點。與國家和區域發展戰略需求緊密銜接,加快建設對接區域傳統優勢産業,以及先進制造、生态環保等戰略型新興産業發展的學科。加強馬克思主義學科建設,加快完善具有支撐作用的學科,突出優勢、拓展領域、補齊短闆,努力構建全方位、全領域、全要素的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優化學術學位和專業學位類别授權點布局,處理好交叉學科與傳統學科的關系,完善學6766网站澳门联合娱乐官网平台增與退出機制,學科的調整或撤銷不應違背學校和學科發展規律,力戒盲目跟風簡單化。
(九)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
人才培養,關鍵在教師。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嚴把選聘考核晉升思想政治素質關,将師德師風作為評價教師隊伍素質的第一标準,打造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紮實學識、仁愛之心的教師隊伍,建成師德師風高地。堅持引育并舉、以育為主,建立健全青年人才蓬勃生長的機制,精準引進活躍于國際學術前沿的海外高層次人才,堅決杜絕片面搶挖“帽子”人才等短期行為。改革編制及崗位管理制度,突出教學一線需求,加大教師教學崗位激勵力度。建立建強校級教師發展中心,提升教師教學能力,促進高校教師職業發展,加強職前培養、入職培訓和在職研修,完善訪問學者制度,探索建立專任教師學術休假制度,支持高校教師參加國際化培訓項目、國際交流和科研合作。支持高校教師參與基礎教育教學改革、教材建設等工作。深入推進高校教師職稱評審制度、考核評價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教授為本科生上課制度,不唯頭銜、資曆、論文作為評價依據,突出學術貢獻和影響力,激發教師積極性和創造性。
(十)提升科學研究水平
突出一流科研對一流大學建設的支撐作用。充分發揮高校基礎研究主力軍作用,實施高等學校基礎研究珠峰計劃,建設一批前沿科學中心,牽頭或參與國家科技創新基地、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哲學社會科學平台建設,促進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融通創新、全面發展、重點突破。加強協同創新,發揮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主體在人才、資本、市場、管理等方面的優勢,加大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力度;圍繞關鍵核心技術和前沿共性問題,完善成果轉化管理體系和運營機制,探索建立專業化技術轉移機構及新型研發機構,促進創新鍊和産業鍊精準對接。主動融入區域發展、軍民融合體系,推進軍民科技成果雙向轉移轉化,提升對地方經濟社會和國防建設的貢獻度。推進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從我國改革發展的實踐中挖掘新材料、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觀點、構建新理論,打造高水平的新型高端智庫。探索以代表性成果和原創性貢獻為主要内容的科研評價,完善同行專家評價機制。
(十一)深化國際合作交流
大力推進高水平實質性國際合作交流,成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參與者、推動者和引領者。加強與國外高水平大學、頂尖科研機構的實質性學術交流與科研合作,建立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研究中心等;推動中外優質教育模式互學互鑒,以我為主創新聯合辦學體制機制,加大校際訪問學者和學生交流互換力度。以“一帶一路”倡議為引領,加大雙語種或多語種複合型國際化專業人才培養力度。進一步完善國際學生招收、培養、管理、服務的制度體系,不斷優化生源結構,提高生源質量。積極參與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和中外人文交流項目,在推進孔子學院建設中,進一步發揮建設高校的主體作用。選派優秀學生、青年教師、學術帶頭人等赴國外高水平大學、機構訪學交流,積極推動優秀研究生公派留學,加大高校優秀畢業生到國際組織實習任職的支持力度,積極推薦高校優秀人才在國際組織、學術機構、國際期刊任職兼職。
(十二)加強大學文化建設
培育理念先進、特色鮮明、中國智慧的大學文化,成為大學生命力、競争力重要源泉。立足辦學傳統和現實定位,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推動中華優秀教育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構建具有時代精神、風格鮮明的中國特色大學文化。加強校風教風學風和學術道德建設,深入開展高雅藝術進校園、大學生藝術展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建設,營造全方位育人文化。塑造追求卓越、鼓勵創新的文化品格,弘揚勇于開拓、求真務實的學術精神,形成中外互鑒、開放包容的文化氣質。堅定對發展知識、追求真理、造福人類的責任感使命感,在對口支援、精準扶貧、合建共建等行動中,勇于擔當、主動作為,發揮帶動作用。傳播科學理性與人文情懷,承擔引領時代風氣和社會未來、促進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使命。
(十三)完善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
以制度建設保障高校整體提升。堅持和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健全完善各項規章制度,貫徹落實大學章程,規範高校内部治理體系,推進管理重心下移,強化依法治校;創新基層教學科研組織和學術管理模式,完善學術治理體系,保障教學、學術委員會在人才培養和學術事務中有效發揮作用;建立和完善學校理事會制度,進一步完善社會支持和參與學校發展的組織形式和制度平台。充分利用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構建全方位、全過程、全天候的數字校園支撐體系,提升教育教學管理能力。
四、強化内涵建設,打造一流學科高峰
(十四)明确學科建設内涵
學科建設要明确學術方向和回應社會需求,堅持人才培養、學術團隊、科研創新“三位一體”。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和國際學術前沿,遵循學科發展規律,找準特色優勢,着力凝練學科方向、增強問題意識、彙聚高水平人才隊伍、搭建學科發展平台,重點建設一批一流學科。以一流學科為引領,輻射帶動學科整體水平提升,形成重點明确、層次清晰、結構協調、互為支撐的學科體系,支持大學建設水平整體提升。
(十五)突出學科優勢與特色
學科建設的重點在于尊重規律、構建體系、強化優勢、突出特色。國内領先、國際前沿高水平的學科,加快培育國際領軍人才和團隊,實現重大突破,搶占未來制高點,率先沖擊和引領世界一流;國内前列、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學科,圍繞主幹領域方向,強化特色,擴大優勢,打造新的學科高峰,加快進入世界一流行列。在中國特色的領域、方向,立足解決重大理論、實踐問題,積極打造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一流學科和一流教材,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教材體系,不斷提升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
(十六)拓展學科育人功能
以學科建設為載體,加強科研實踐和創新創業教育,培養一流人才。強化科研育人,結合國家重點、重大科技計劃任務,建立科教融合、相互促進的協同培養機制,促進知識學習與科學研究、能力培養的有機結合。學科建設要以人才培養為中心,支撐引領專業建設,推進實踐育人,積極構建面向實踐、突出應用的實踐實習教學體系,拓展實踐實習基地的數量、類型和層次,完善實踐實習的質量監控與評價機制。加強創新創業教育,促進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有機融合,探索跨院系、跨學科、跨專業交叉培養創新創業人才機制,依托大學科技園、協同創新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等,搭建創新創業平台,鼓勵師生共同開展高質量創新創業。
(十七)打造高水平學科團隊和梯隊
彙聚拔尖人才,激發團隊活力。完善開放靈活的人才培育、吸引和使用機制,着眼長遠,構建以學科帶頭人為領軍、以傑出人才為骨幹、以優秀青年人才為支撐,銜接有序、結構合理的人才團隊和梯隊,注重培養團隊精神,加強團隊合作。充分發揮學科帶頭人凝練方向、引領發展的重要作用,既看重學術造詣,也看重道德品質,既注重前沿方向把握,也關注組織能力建設,保障學科帶頭人的人财物支配權。加大對青年教師教學科研的穩定支持力度,着力把中青年學術骨幹推向國際學術前沿和國家戰略前沿,承擔重大項目、參與重大任務,加強博士後等青年骨幹力量培養;建立穩定的高水平實驗技術、工程技術、實踐指導和管理服務人才隊伍,重視和培養學生作為科研生力軍。以解決重大科研問題與合作機制為重點,對科研團隊實行整體性評價,形成與貢獻匹配的評價激勵體系。
(十八)增強學科創新能力
學術探索與服務國家需求緊密融合,着力提高關鍵領域原始創新、自主創新能力和建設性社會影響。圍繞國家和區域發展戰略,凝練提出學科重大發展問題,加強對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颠覆性技術、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的有組織攻關創新,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和建設性社會影響的重大突破。加強重大科技項目的培育和組織,積極承擔國家重點、重大科技計劃任務,在國家和地方重大科技攻關項目中發揮積極作用。積極參與、牽頭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研究和解決全球性、區域性重大問題,在更多前沿領域引領科學方向。
(十九)創新學科組織模式
聚焦建設學科,加強學科協同交叉融合。整合各類資源,加大對原創性、系統性、引領性研究的支持。圍繞重大項目和重大研究問題組建學科群,主幹學科引領發展方向,發揮凝聚輻射作用,各學科緊密聯系、協同創新,避免簡單地“搞平衡、鋪攤子、拉郎配”。瞄準國家重大戰略和學科前沿發展方向,以服務需求為目标,以問題為導向,以科研聯合攻關為牽引,以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為重點,依托科技創新平台、研究中心等,整合多學科人才團隊資源,着重圍繞大物理科學、大社會科學為代表的基礎學科,生命科學為代表的前沿學科,信息科學為代表的應用學科,組建交叉學科,促進哲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工程技術之間的交叉融合。鼓勵組建學科聯盟,搭建國際交流平台,發揮引領帶動作用。
五、加強協同,形成“雙一流”建設合力
(二十)健全高校“雙一流”建設管理制度
明确并落實高校在“雙一流”建設中的主體責任,增強建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充分發揮高校黨委在“雙一流”建設全程的領導核心作用,推動重大安排部署的科學決策、民主決策和依法決策,确保“雙一流”建設方案全面落地。健全高校“雙一流”建設管理機構,創新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完善部門分工負責、全員協同參與的責任體系,建立内部監測評價制度,按年度發布建設進展報告,加強督導考核,避免簡單化層層分解、機械分派任務指标。
(二十一)增強高校改革創新自覺性
改革創新是高校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建設高校要積極主動深化改革,發揮教育改革排頭兵的引領示範作用,以改革增添動力,以創新彰顯特色。全面深化高校綜合改革,着力加大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養模式、人事制度、科研體制機制、資源募集調配機制等關鍵領域環節的改革力度,重點突破,探索形成符合教育規律、可複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增強高校外部體制機制改革協同與政策協調,加快形成高校改革創新成效評價機制,完善社會參與改革、支持改革的合作機制,促進優質資源共享,為高校創新驅動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二十二)加大地方區域統籌
将“雙一流”建設納入區域重大戰略,結合區域内科創中心建設等重大工程、重大計劃,主動明确對高校提出需求,形成“雙一流”建設與其他重大工程互相支撐、協同推進的格局,更好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地方政府通過多種方式,對建設高校在資金、政策、資源等方面給予支持。切實落實“放管服”要求,積極推動本地區高水平大學和優勢特色學科建設,引導“雙一流”建設高校和本地區高水平大學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構建協調發展、有序銜接的建設體系。
(二十三)加強引導指導督導
強化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引導。适度擴大高校自主設置學科權限,完善多元化研究生招生選拔機制,适度提高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直接攻讀博士學位的比例。建立健全高等教育招生計劃動态調整機制,實施國家急需學科高層次人才培養支持計劃,探索研究生招生計劃與國家重大科研任務、重點科技創新基地等相銜接的新路徑。繼續做好經費保障工作,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建立符合高等教育規律和管理需要的績效管理機制,增強建設高校資金統籌權,在現有财政撥款制度基礎上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機制。建設高校要建立多元籌資機制,統籌自主資金和其他可由高校按規定自主使用的資金等,共同支持“雙一流”建設。完善政府、社會、高校相結合的共建機制,形成多元化投入、合力支持的格局。
強化建設過程的指導督導。履行政府部門指導職責,充分發揮“雙一流”建設專家委員會咨詢作用,支持學科評議組、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等各類專家組織開展建設評價、診斷、督導,促進學科發展和學校建設。推進“雙一流”建設督導制度化常态化長效化。按建設周期跟蹤評估建設進展情況,建設期末對建設成效進行整體評價。根據建設進展和評價情況,動态調整支持力度和建設範圍。推動地方落實對“雙一流”建設的政策支持和資源投入。
(二十四)完善評價和建設協調機制
堅持多元綜合性評價。以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根本标準,探索建立中國特色“雙一流”建設的綜合評價體系,以人才培養、創新能力、服務貢獻和影響力為核心要素,把一流本科教育作為重要内容,定性和定量、主觀和客觀相結合,學科專業建設與學校整體建設評價并行,重點考察建設效果與總體方案的符合度、建設方案主要目标的達成度、建設高校及其學科專業在第三方評價中的表現度。鼓勵第三方獨立開展建設過程及建設成效的監測評價。積極探索中國特色現代高等教育評估制度。
健全協調機制。建立健全“雙一流”建設部際協調工作機制,創新省部共建合建機制,統籌推進“雙一流”建設與地方高水平大學建設,實現政策協同、分工協同、落實協同、效果協同。